多管齊下提升專科門診服務(Chinese only)

 
(資料圖片)

香港現時有大約200萬人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當中大部分的病人都在公立醫院接受跟進及治療,其中尤以專科門診服務特別吃重。專科門診每年服務達750萬人次,加上每年不斷增加超過80萬的新症病人,服務壓力沉重。我們有需要優化服務模式和增加人手等多管齊下,確保有需要的病人得到適切治療。

有效分流 危重為先

面對不斷增加的新症病人,專科門診必須採取有效的分流,按求診病人的病情緩急,分類為緊急、半緊急或穩定個案,以確保最有迫切需要的病人得到適時診治。

根據分析,大約三成求診人士被分類為緊急或半緊急類別,我們會盡力確保這些病人在二至八星期內獲得診治。當中如果有病人的情況比較緊急,我們更會盡力迅速處理,務求盡快為這些比較緊急的病人提供合適治療。

至於病情相對穩定及輕微的求診病人,如向內科求診的輕微血壓或血糖偏高、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腸胃疾病、偏頭痛等;骨科的骨質疏鬆症;眼科的乾眼症、眼睛痕癢等等,這類病人的輪候的時間往往視乎整體新症的輪候人數。

引入新服務模式

每當醫管局更新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公眾自然地聚焦於最長輪候時間的病人,我們亦認為穩定個案輪候逾年才獲診斷並不理想。我們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透過跨專業團隊合作和擴大公私營協作去針對輪候時間長的問題;在其他環節,例如診所管理和求診流程,亦會引入智慧科技去提升服務和病人體驗。

以上所述的其中一個重要措施,是引入跨專業團隊的「綜合診所」(Integrated Clinic)。「綜合診所」是由醫生領導跨專業團隊,加上資深護師和專職醫療人員等,因應不同疾病制訂臨床服務流程,分別參與不同的治療階段,如新症評估,或跟進穩定病情。

港島西聯網風濕科早前為病情穩定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引入的「綜合診所」服務模式,首先由風濕科專科護士評估病人及安排所需檢查,並根據由醫生制訂的方案調配藥物,及早介入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有關安排初步已將新症輪候時間明顯縮短。

也有一些病症,雖然病況輕微亦無惡化跡象,卻影響病人生活質素,例如出現聽力問題的長者,可安排資深護師及聽力專家及早介入。我們現時已在港島西、九龍西及新界東的耳鼻喉科開展了服務,如果醫護人員初步診斷病人的聽力屬正常退化,可預早安排配戴助聽器,長者便可以在輪候見醫生時,及早獲得醫護人員的協助和開展治療。預計未來一年,九龍東和港島東的耳鼻喉科「綜合診所」亦會投入服務。現時「綜合診所」服務已涵蓋19個病種,我們近年銳意發展這方面的服務,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綜合診所」投入服務,為輪候專科門診的病人提供適時的治療。

各方協作 病人受惠

其實專科門診每年750萬服務人次中,新症只佔很小比例,其餘大部分均為覆診病人。

醫管局在這個月開始擴展「公私營協作計劃」,引入「共同醫治模式」,邀請病情穩定的內科專科門診病人,於私家醫生診所覆診、配藥及進行所需化驗,稍後更會進一步推展至骨科病人。

我們一方面希望這些病人由私家醫生跟進,無需舟車勞頓多次返回醫院;另一方面透過分流部分專科門診覆診病人,騰空服務量加快診治更多新症病人。長遠而言,「共同醫治模式」亦有助香港鞏固基層醫療家庭醫學概念,減少市民對專科服務的倚賴。

現時全港有大約200多萬名病人患有慢性疾病,我們估計大約十多年後,慢性疾病病人的數目會增加至300萬。這些病人很大部分都會在醫管局接受服務,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去紓緩專科門診的壓力,病人的輪候時間只會越來越長。

醫管局有決心解決專科門診輪候問題,除了上述措施,我們亦會理順專科門診的運作流程和優化輪候模式,以及多方面增加醫生人手,包括透過退休後重聘計劃、特別酬金計劃和聘請兼職醫生,提高診症量,令病人可以獲得更及時和具質素的治療。我們亦會全力支持食物及衞生局一直倡議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大方向,希望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和不同的公私營服務單位,為病人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家庭醫學服務,透過健康推廣、疾病預防和疾病管理等工作,一方面促進市民健康,另一方面亦可減低市民對專科門診服務的需求,紓緩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
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