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专科门诊服务

(资料图片)

香港现时有大约200万人患有一种或以上的长期病患,当中大部分的病人都在公立医院接受跟进及治疗,其中尤以专科门诊服务特别吃重。专科门诊每年服务达750万人次,加上每年不断增加超过80万的新症病人,服务压力沉重。我们有需要优化服务模式和增加人手等多管齐下,确保有需要的病人得到适切治疗。

有效分流 危重为先

面对不断增加的新症病人,专科门诊必须採取有效的分流,按求诊病人的病情缓急,分类为紧急、半紧急或稳定个案,以确保最有迫切需要的病人得到适时诊治。

根据分析,大约三成求诊人士被分类为紧急或半紧急类别,我们会尽力确保这些病人在二至八星期内获得诊治。当中如果有病人的情况比较紧急,我们更会尽力迅速处理,务求尽快为这些比较紧急的病人提供合适治疗。

至于病情相对稳定及轻微的求诊病人,如向内科求诊的轻微血压或血糖偏高、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肠胃疾病、偏头痛等;骨科的骨质疏鬆症;眼科的乾眼症、眼睛痕痒等等,这类病人的轮候的时间往往视乎整体新症的轮候人数。

引入新服务模式

每当医管局更新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公众自然地聚焦于最长轮候时间的病人,我们亦认为稳定个案轮候逾年才获诊断并不理想。我们採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透过跨专业团队合作和扩大公私营协作去针对轮候时间长的问题;在其他环节,例如诊所管理和求诊流程,亦会引入智慧科技去提升服务和病人体验。

以上所述的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引入跨专业团队的「综合诊所」(Integrated Clinic)。「综合诊所」是由医生领导跨专业团队,加上资深护师和专职医疗人员等,因应不同疾病制订临床服务流程,分别参与不同的治疗阶段,如新症评估,或跟进稳定病情。

港岛西联网风湿科早前为病情稳定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引入的「综合诊所」服务模式,首先由风湿科专科护士评估病人及安排所需检查,并根据由医生制订的方案调配药物,及早介入以免病人错失治疗黄金期。有关安排初步已将新症轮候时间明显缩短。

也有一些病症,虽然病况轻微亦无恶化迹象,却影响病人生活质素,例如出现听力问题的长者,可安排资深护师及听力专家及早介入。我们现时已在港岛西、九龙西及新界东的耳鼻喉科开展了服务,如果医护人员初步诊断病人的听力属正常退化,可预早安排配戴助听器,长者便可以在轮候见医生时,及早获得医护人员的协助和开展治疗。预计未来一年,九龙东和港岛东的耳鼻喉科「综合诊所」亦会投入服务。现时「综合诊所」服务已涵盖19个病种,我们近年锐意发展这方面的服务,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综合诊所」投入服务,为轮候专科门诊的病人提供适时的治疗。

各方协作 病人受惠

其实专科门诊每年750万服务人次中,新症只佔很小比例,其馀大部分均为复诊病人。

医管局在这个月开始扩展「公私营协作计划」,引入「共同医治模式」,邀请病情稳定的内科专科门诊病人,于私家医生诊所复诊、配药及进行所需化验,稍后更会进一步推展至骨科病人。

我们一方面希望这些病人由私家医生跟进,无需舟车劳顿多次返回医院;另一方面透过分流部分专科门诊复诊病人,腾空服务量加快诊治更多新症病人。长远而言,「共同医治模式」亦有助香港巩固基层医疗家庭医学概念,减少市民对专科服务的倚赖。

现时全港有大约200多万名病人患有慢性疾病,我们估计大约十多年后,慢性疾病病人的数目会增加至300万。这些病人很大部分都会在医管局接受服务,如果不採取积极措施去纾缓专科门诊的压力,病人的轮候时间只会越来越长。

医管局有决心解决专科门诊轮候问题,除了上述措施,我们亦会理顺专科门诊的运作流程和优化轮候模式,以及多方面增加医生人手,包括透过退休后重聘计划、特别酬金计划和聘请兼职医生,提高诊症量,令病人可以获得更及时和具质素的治疗。我们亦会全力支持食物及衞生局一直倡议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大方向,希望透过地区康健中心和不同的公私营服务单位,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基层医疗家庭医学服务,透过健康推广、疾病预防和疾病管理等工作,一方面促进市民健康,另一方面亦可减低市民对专科门诊服务的需求,纾缓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

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
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