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的三大方向(Chinese only)

 
(資料圖片)

早前與香港大學醫學院校友會的朋友分享了公營醫療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對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的一些看法。與會者大部分是在公私營醫療機構執業的醫生,自然對這個課題感到興味盎然,特別是提到醫管局計劃進一步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去減輕公立醫院壓力時,大家的反應都非常正面。

一直以來,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都是紓緩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的重要方向。過去一年多抗疫的日子,我們乘機推出了多個公私營協作計劃項目,結果肯定了我們過去在這方面的努力,亦為我們日後進一步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帶來了不少契機。

在去年初抗疫初期,為了減低病人和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以及集中人手和資源全力抗疫,我們迫不得已縮減了部分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在疫情最嚴峻的日子,公立醫院部份非緊急服務只能維持平常約一半的服務量。為了確保病人得到適切的治療,我們利用過往與私營界別建立的緊密伙伴關係,迅速擴大了原有的公私營協作計劃,亦在短時間內加開了數個臨時公私營協作計劃項目,包括安排病人到私家醫院進行骨科手術、乳癌手術、剖腹分娩及放射治療等。至今大約有1600名病人在這段期間獲安排到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治療。

積極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是公營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策略,未來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將會朝著三個方向發展,包括「必須及應急」、「提供選擇」及「共同醫治」。

過去一年多的抗疫經驗,正好說明了「必須及應急」這方面的重要性。日後我們在發展公私營協作計劃時,會考慮借助私營醫療機構的協助,確保公立醫院的一些必須和緊急服務不受影響,就好像在疫情期間,不少腎科病人透過「共析計劃」分流到私營醫療機構接受透析服務,縱使公立醫院的透析服務受疫情影響需要縮減,但病人的治療亦沒有受到太多延誤。

公私營協作計劃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透過資助讓病人只需付出與公立醫院相若的收費,便可接受私營醫療服務。這種協作模式,除了為病人的治療提供彈性,亦為病人「提供選擇」,病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揀選合適的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服務。當然,我們會透過策略性資助的方向和不同制度的安排,去確保受資助的協作服務合適和合乎病人需要。

至於「共同醫治」這個概念,主要是將一些病情較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分流給私家家庭醫生協助照顧,已經推行多年的「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便是其中一個成效顯著的例子,參與計劃的病人和私家家庭醫生的反應都非常正面。在未來,我們會進一步將一些較穩定的專科病人分流給私家家庭醫生跟進,讓公立醫院的專科可以騰出資源,照顧一些病情較複雜和嚴重的病人。有一點必須強調,我們將病人分流到私家家庭醫生照顧,但我們沒有將責任也分流出去,我們會透過監管,去確保私家家庭醫生的服務質素與公立醫院一致,萬一病人病情有甚麼變化需要我們的醫療團隊協助,公立醫院亦會隨時接手跟進。

過去一年多,我們在公私營協作計劃中汲取了不少經驗,有助我們進一步在公營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這個課題中繼續前進。然而,要令到我們的服務繼續前進,並非單靠我們一班行政人員的構想便能成功,還要倚賴所有同事、病人和私營醫療界別的同工大力支持,我們才可以合力解決公營醫療服務過去一直供求失衡的現象。

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
202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