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公私营协作计划的三大方向

 
(资料图片)

早前与香港大学医学院校友会的朋友分享了公营医疗体系的可持续發展,特别是对推动公私营协作计划的一些看法。与会者大部分是在公私营医疗机构执业的医生,自然对这个课题感到兴味盎然,特别是提到医管局计划进一步推动公私营协作计划去减轻公立医院压力时,大家的反应都非常正面。

一直以来,發展公私营协作计划都是纾缓公立医院服务压力的重要方向。过去一年多抗疫的日子,我们乘机推出了多个公私营协作计划项目,结果肯定了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的努力,亦为我们日后进一步發展公私营协作计划带来了不少契机。

在去年初抗疫初期,为了减低病人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以及集中人手和资源全力抗疫,我们迫不得已缩减了部分公立医院的非紧急服务。在疫情最严峻的日子,公立医院部份非紧急服务只能维持平常约一半的服务量。为了确保病人得到适切的治疗,我们利用过往与私营界别建立的紧密伙伴关係,迅速扩大了原有的公私营协作计划,亦在短时间内加开了数个临时公私营协作计划项目,包括安排病人到私家医院进行骨科手术、乳癌手术、剖腹分娩及放射治疗等。至今大约有1600名病人在这段期间获安排到私营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积极發展公私营协作计划是公营医疗体系可持续發展的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未来的公私营协作计划,将会朝着三个方向發展,包括「必须及应急」、「提供选择」及「共同医治」。

过去一年多的抗疫经验,正好说明了「必须及应急」这方面的重要性。日后我们在發展公私营协作计划时,会考虑借助私营医疗机构的协助,确保公立医院的一些必须和紧急服务不受影响,就好像在疫情期间,不少肾科病人透过「共析计划」分流到私营医疗机构接受透析服务,纵使公立医院的透析服务受疫情影响需要缩减,但病人的治疗亦没有受到太多延误。

公私营协作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透过资助让病人只需付出与公立医院相若的收费,便可接受私营医疗服务。这种协作模式,除了为病人的治疗提供弹性,亦为病人「提供选择」,病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拣选合适的私营医疗机构接受服务。当然,我们会透过策略性资助的方向和不同制度的安排,去确保受资助的协作服务合适和合乎病人需要。

至于「共同医治」这个概念,主要是将一些病情较稳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分流给私家家庭医生协助照顾,已经推行多年的「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便是其中一个成效显着的例子,参与计划的病人和私家家庭医生的反应都非常正面。在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将一些较稳定的专科病人分流给私家家庭医生跟进,让公立医院的专科可以腾出资源,照顾一些病情较複杂和严重的病人。有一点必须强调,我们将病人分流到私家家庭医生照顾,但我们没有将责任也分流出去,我们会透过监管,去确保私家家庭医生的服务质素与公立医院一致,万一病人病情有甚麽变化需要我们的医疗团队协助,公立医院亦会随时接手跟进。

过去一年多,我们在公私营协作计划中汲取了不少经验,有助我们进一步在公营医疗体系可持续發展这个课题中继续前进。然而,要令到我们的服务继续前进,并非单靠我们一班行政人员的构想便能成功,还要倚赖所有同事、病人和私营医疗界别的同工大力支持,我们才可以合力解决公营医疗服务过去一直供求失衡的现象。

医院管理局主席范鸿龄
202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