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為基本  認清疫情風險

 
 (參考圖片)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嚴峻,在日本、南韓和意大利等其他地區都出現令人憂慮的發展。我們有需要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認清疫情發展的風險因素,擬定相應策略。


疫情發展至今,專家對造成多人感染的冠狀病毒有更多的掌握。相較2003年的沙士,相信今次的冠狀病毒造成的死亡率較低,但它的傳播效率較高,而主要是經飛沫傳播,小部分病人可能沒有出現發燒等一般肺炎跡象。基於這些科學化的認識,公立醫院採取一系列的遏疫措施(Containment),簡單來說,就是找出病人,盡早送到防感染設備的隔離病房,避免病人在社區傳染其他市民。實踐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策略。

沿用遏疫策略,我們提升化驗室的能力,進一步將檢測目標,由一般符合呈報標準的發燒、有外遊紀錄及流感徵狀等病人,擴大至症狀輕微的急症室或門診病人,以及早發現確診患者,堵截社區傳染鏈。這項擴大檢測的措施,在其他地區並不多見。及早發現病人,社區傳播的機會就會減少。

我們的抗疫策略,應建基於科學實證。在遏疫策略阻截社區傳播的同時,我們同時要認識一些風險因素。其中,我特別擔心社區大規模爆發和院內傳播這兩項因素。

就社區大規模爆發,以南韓近期的爆發為例,當地的感染個案在短短數日內激增至接近900人,其中一個感染群組,就是源於大邱市一個教會。因此,在疫症爆發時,市民應減少群眾社交活動,無論是良朋飯聚、或是同事聚會,都應該可免則免。在日常社交保持距離和保持手部清潔,這與佩戴口罩一樣重要。

院內傳播是另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文獻顯示,內地截至2月11日已有至少三千多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其他地區,亦屢屢傳出醫護人員受到感染的消息。這亦令我們想到要加倍努力保護同事避免受感染。

為減低院內傳播的風險,我們決定大幅減少公立醫院的活動和人流。最近幾星期,我們已縮減了不少非緊急服務,包括大幅減少預約手術、專科門診和普通科門診的名額;專職醫療的門診服務亦已減至最低;另外,我們亦計劃將部分合適的服務,透過公私營協作分流到私家醫院。

這些措施,最顯著的成效是大幅降低醫院的人流。當人流減少時,病毒在醫院內傳播的風險亦隨之降低。

我們刻意削減醫院的非緊急服務,是希望同事可集中抗疫。當同事減少了其他工作,只專心做好「抗疫」這一件事時,大家便可以更專心做好感染控制,減少因為工作繁忙而引致的失誤,間接亦可減低同事受感染的風險。

受到環球個人保護裝備供應緊絀影響,我們採購遇上一定困難。我們明白,同事對個人保護裝備存量有很大的憂慮,亦擔心我們近期建議的「用得其所」措施,未能為同事提供足夠的保護。然而,由於這些保護裝備的供應極之緊張,我們已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環球採購。同時,透過「用得其所」措施,我們希望將最寶貴的物資,留給抗疫最前線的同事使用,衷心希望大家體諒。

最近我出席了港島東醫院聯網的員工論壇,席上瑪麗醫院感染控制主任鄭智聰醫生分享他的經驗,鄭醫生提到醫護人員卸下保護裝備時面對的感染風險,因為一不小心觸碰到保護裝備污染的部份,便有可能令病毒感染到自己。各間醫院近期都在理順高風險臨床區域的護理工序,目的不只是減省使用保護裝備,更重要反而是減少醫護人員進出高風險臨床區域、減少卸下保護裝備的次數,從而減低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

今次疫情發展仍存在不少不確定因素。我們一方面會加強遏疫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認清疫情的風險因素,避免院內感染,按科學實證,擬訂應對措施,我們既要小心翼翼,但同時也要以科學為本。我相信,我們最終都會成功抵抗今次疫情。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高拔陞 
2020年2月25日